首页 > 最新推送 > 水产养殖

“国民淡水鱼”的白鲢和花鲢,它们有什么区别?消除蓝藻的功劳是谁?快来看!

白鲢和花鲢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,价格实惠、营养美味,而且还都位于四大家鱼的行列。这两种鱼在中国市场上占有很重的分量,堪称“国民淡水鱼”。

在2019年,全国只有草鱼的产量突破了500万吨,白鲢和花鲢的产量紧随其后,都突破了300万吨,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的位置。花白鲢的产量加起来共有690万吨,占当年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7%。

白鲢和花鲢有什么区别?

首先从外观上来看,花鲢的体侧有黑褐色斑块,形状不规则,遍布鱼的侧身;白鲢的体侧则银光闪闪,没有色斑,看起来非常白净,这是两者最直观的区别。

1.jpg

花鲢

2.jpg

白鲢

其次,花鲢也被称为胖头鱼、大头鱼——顾名思义,这种鱼的头部很大。一般而言,花鲢的头部能占到整个体长的1/3左右,而白鲢的鱼头则占体长的1/4左右。相比之下,花鲢的头部所占的比重更大,用来制作“剁椒鱼头”这道名菜的首选材料也正是花鲢的鱼头。

在外观上,白鲢和花鲢还有另外一个区别,体现在胸鳍下方的腹部区域。如果用手指触摸花鲢的胸部,触感是柔软光滑的,触摸白鲢的胸部则能够明显感觉到一条棱线。这是因为白鲢的腹部有一条完整的腹棱,而花鲢的腹棱则不完全,只存在于腹鳍和肛门之间。

一般情况下,通过鱼身的体色就能一眼区别出花鲢和白鲢,不过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,花鲢和白鲢体色可能会发生变化,甚至可能会出现体色变异的现象。这时候再结合鱼头的大小、腹棱的特征,基本上就能将两者区分开了。


清除蓝藻“水华”,全是白鲢的功劳?

花鲢和白鲢在生活习性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,就是食性。很多人都认为,白鲢以浮游植物为食,花鲢以浮游动物为食,清除蓝藻“水华”全都是白鲢的功劳。事实真的如此吗?

大家都知道,花鲢和白鲢都是通过鳃耙过滤食物,起关键作用的是鳃耙的间距以及食物颗粒的大小。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个体大小存在很大分化,仅仅凭借鳃耙的过滤作用很难将这两种食物类型分开。

3.jpg

花鲢

国内的科研人员曾对花鲢的消化道内容物进行过研究,结果发现肠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是浮游动物的4.5倍左右,和人们以往的认知有很大出入。不过,由于浮游动物的个体更大,重量是浮游植物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,因此对花鲢的摄食贡献最大的还是浮游动物。

另外,白鲢也不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,同样会摄食一部分浮游动物。不过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,白鲢还是更倾向于取食浮游植物,尤其是蓝藻类。

花鲢和白鲢都以浮游生物为食,在国内往往被用于控制蓝藻“水华”、调节水质,而且成效颇为显著。比如在2014~2018年间,太湖的渔业管理委员会曾连续放流了5亿尾花白鲢的鱼苗。专家们经过估算认为,这批鱼苗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清除掉658万吨的藻类,是治理蓝藻水华的“主力军”。

据测算,这些放流的鱼苗每天能够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5%~20%的浮游生物,经过10个月的生长肥育,平均体重能增加20倍。在每年太湖开捕后,仅仅是人工放流的花白鲢就能提供8万吨的商品鱼产量,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亿元。

当然了,清除掉有害藻类不仅仅是白鲢的功劳,花鲢同样也会吃掉一部分藻类,对于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
相关推荐

{{ item.title }}

阅读全文